主页 > imtoken2022官网版 > 近50万人售罄!比特币从高位暴跌15%,美国财长公开乐观

近50万人售罄!比特币从高位暴跌15%,美国财长公开乐观

imtoken2022官网版 2023-05-06 05:20:11

比特币周二(23日)盘中一度跌破4.5万美元,较盘中高点跌逾9000美元。2月23日下午,随着比特币的剧烈波动,24小时内全网49万人平仓,最大平仓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超过 46 亿美元的资金蒸发。美国财长耶伦对媒体表示:“我不认为比特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交易机制,其使用往往涉及非法金融活动。”

比特币连续两天暴跌

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在金融界一直备受争议,其优点是使用非常方便,运营成本低。由于交易不涉及第三方(如银行或中介),因此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比特币进行交易。但由于这种数字货币是由多台计算机共享的区块链或代码定义的,匿名且不受任何政府发行人的约束,它可能会导致更快、更低成本的支付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但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包括消费者保护,打击洗钱。

最近几天,在美国科技股暴跌的情况下,比特币也连续第二天遭受重挫。随着美国国债利率飙升为资产泡沫敲响了警钟,市场情绪变得更加谨慎。自周一以来,比特币价格从 5.8 万美元的峰值持续下跌,跌幅超过 20%。在一度跌破 4. 80,000 美元之后,比特币的价格在周二再次跌破 50,000 美元。截至北京时间23日17:00左右,比特币价格加速跳水。一小时内跌幅超过17%。周二美股收盘时,比特币全天交易价格跌破4.490,000美元,较盘中高点下跌逾9,000美元。

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

资料来源:BTCUSD 加密图表

今年以来,比特币快速上涨,迄今为止,比特币涨幅已超过70%。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约 350%。周五,比特币的市值超过 1 万亿美元,标志着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加密货币价格突破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业内普遍认为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周末的价格波动是由国内的加密货币交易推动的。“不用说,比特币的新投资者应该为价格可能会暴跌的大幅波动做好准备,就像之前的飙升一样,”Markets.com 首席分析师尼尔威尔逊说。

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

资料来源:华尔街新闻

CoinMarketCap 数据显示,截至周二美股收盘,市值排名前 15 位的加密货币中,除与美元挂钩的 USDT 和 USDC 外,其他加密货币近期均录得两位数的累计跌幅,至少超过 10%。.

此外,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本身是否值得投资仍存在诸多争议,而开始投资比特币的公司仍是绝对少数。许多市场参与者担心比特币飙升可能带来的风险。知名对冲基金 Castle America 的创始人兼 CEO Ken Griffin 表示,他不愿意花太多时间思考加密货币,“我看不到加密货币的经济基础。” 美国 Bronson Meadows Capital Management 总裁 Oliver Percy 表示,他一直担心加密货币被操纵的难易程度。

近50万人爆仓,美财长公开看跌

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

来源:比特币首页截图

据Bitcoin Home.com数据显示,随着比特币大幅波动,新加坡时间23日18:00后,24小时内全网49万人平仓,最大平仓金额超过20万美元。大约 4 美元6. 28 亿美元的资金已经“尘埃落定”。

市场主流声音也出现反转迹象。在周末的一条推文中,马斯克表示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格“看起来确实很高”,而他之前曾多次挥舞加密货币的旗帜,其中包括特斯拉在一月份的比特币价格下跌了 15 美元。亿美元的投资。话音一落,周一比特币和特斯拉双双暴跌,马斯克也跌至全球首富的位置。

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

美国财长出面警告,来源:新浪财经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最近也成为数字货币辩论的新参与者。盖茨警告说,投资者可能会陷入疯狂。美国财长耶伦在活动中对媒体表示:“我不认为比特币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交易机制,其使用往往涉及非法金融活动。” 耶伦认为比特币交易效率极低。处理比特币交易会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比特币是一种高度投机性的资产。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比特币的波动性极大,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

耶伦说:“我认为重要的是确保它不被用作非法资金转移的工具,并确保投资者受到保护,因此监管比特币交易所并确保他们遵守监管责任,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

比特币爆仓数据哪里看

在警告比特币的同时,耶伦肯定了政府发行数字货币。美联储此前曾对未来几年的数字货币发行和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耶伦表示,数字货币“将提高支付速度和安全性,降低支付成本。” 然而,在美国货币政策闸门大开、低利率持续数月后,美国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资产泡沫破灭风险加大。

来源:每经网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的总市值已经超过腾讯控股,在全球上市公司榜单中市值排名第6,仅次于谷歌。